• 欢迎访问MACD实战投资网站,推荐使用最新版谷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关注公众号 丁火甲木庚金 www.macd11.com/subscriptions

万维网(Web)已死,互联网(Internet)永生?

未分类 丁火 15年前 (2010-08-27) 958次浏览 0个评论


来源:基于CAIDA发表的思科预测,安德鲁·奥德泽科(Andrew Odlyzko)

万维网在诞生了20年后正在日薄西山,当更简单、更时尚的服务——例如应用程序App——正在越来越少关注于搜索,而越来越关注于所得的时候。克里斯·安德 森(Chris Anderson)解释了这种新模式所反映出来不可避免的资本进程。而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f)阐述了为什么新的媒体形式需要背离万维网以寻找更有前途(和更高利润)的领域。

那么这样的状况,到底该归咎于谁呢?

原因在我们

我们热爱开放、自由的万维网,但在相同程度上,我们同时也在放弃它去追求更简单、更时尚的服务。
克里斯·安德森

当你睡醒并用你床边的iPad检查你的电子邮件时——iPad就是一种应用程序。吃早饭的时候,你浏览Facebook、Twitter和纽约时报——又是 三个应用程序。在去公司的路上,你用你的智能手机收听播客,这又是一个应用程序。上班的时候,你在阅读器里翻阅你的RSS订阅,用Skype和即时通讯软 件进行交谈,这些还是应用程序。一天结束后,你回到家,一边听着Pandora网站(译者:美国一家音乐网站)上的音乐一边做晚饭,在Xbox Live上玩游戏,然后用Netflix的流媒体服务看电影。

你把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了互联网上——而不是万维网。而且,并不是只有你这样。

这 不是琐碎而毫无意义的细节。在过去的几年里,数字世界最大的一个转变在于:从开放式的万维网到半封闭的平台的转移,通过后者,用户不需要通过浏览器显示就 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讯。这种转变主要是由崛起的iPhone移动计算模式所驱动的,而这是谷歌无法触及的领域,一个HTML无法统治的新平台。越来越多的消 费者选择了这个新平台,并不是他们舍弃了万维网的理念,而只是因为这些专用的平台往往能更好或者更适应他们地生活(屏幕跟随着他们,而他们不需要再坐在电 脑显示器前)。而且事实上,企业更容易从这些平台中赚到钱,这也巩固了这个趋势。开发商和用户都有一个共识:万维网不是数字革命的终点。

十 年前,浏览器上升为计算世界的中心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一切看起来都只是时间问题:万维网取代计算机应用程序软件,并将操作系统降格为“欠缺调试的设备驱 动套件”——Netscape共同创始人(马克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的著名论断。先是Java,接着是Flash,然后是Ajax,再后来是HTML5——不断增长的交互式网上代码——雄心勃勃地打算 将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放到云计算中,以网络电脑(Webtop)取代桌面电脑。开放、自由,并且失去控制。

但 总是有其他的观点:只是将万维网看作一个有价值的工具,而不是完整的工具包。1997年连线Wired网站发表了一篇现在臭名昭著的《推送!》封面故事, 建议“是时候和你的浏览器说再见”了。那时候的争议是,以PointCast和微软的活动桌面(ActiveDesktop)为代表的“推送”技术会打造 一个“彻底凌驾于万维网的媒体未来”。

“当 然,我们还是会继续使用网页。我们到现在还在使用明信片和电报,不是吗?但是,增长中的交互式媒体中心——所有媒体关注的中心——正在转移向后HTML环 境。”大约十五年前我们就预示了这一点。那时候的例子有点愚蠢——一个“3D虚拟现实空间中的皮衣无赖”和“发送到寻呼机的新闻标题”——但是论点却具有 十足的先见之明:机对机的未来将越来越少关注于搜索,而越来越关注于所得。

就如同已经发生的,PointCast,这款美化的桌面屏保,它无意中能让你的公司网络效率骤降,流量暴增,给网络负荷带来了压力。
但是正如Web 2.0比起Web 1.0那种简化的起效方式,这种概念再次兴起。推行的理念现在已经再次体现在API,应用程序以及智能手机上了。这一次我们有苹果以及 iPhone/iPad这样的重量级产品引路。数千万的消费者已经用他们的钱包为应用主导体验投了赞成票。后网络时代看起来更具说服力了,事实上,它已经 到来了。

然而,英特网上现存的无数应用,采用TCP/IP协议转发数据包,网页只是 其中的一种。这种架构–而非建立在之上的某种特定应用–是革命性的。今天你在浏览器里看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采用http协议在80端口上发送的 HTML数据–算起来还不到整个英特网流量的1/4。。。并且这一比例还在缩小。而那些占用英特网大量流量的应用包括点对点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公司 VPN,计算机之间的API交互,Skype电话,魔兽世界以及其他在线游戏,Xbox实时数据,iTunes,IP电话,iChat,以及 Netflix影片流量。很多新兴的网络应用是封闭、通常有专属的网络。
这种转变只会呈加速发展。摩根斯坦利的项目表明,在5年内,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网络的用户数量将超过用PC访问的人数。因为屏幕变小了,这种移动数据传输趋 向由专用软件驱动,一般而言,是为单一目标而开发的应用。由于移动设备上优化用户体验的需求,他们放弃了通用的浏览器,他们用的是网络,而不是网页。速度 战胜了扩展性。

这曾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这就是资本的循环。工业革命的故事,说穿了,就是一个控制权斗争的故事。一项新技术被发明,传播应用,百家争鸣,然而接下来有人找到一种拥有它的方式,从而限定了其他人,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就 拿铁路来说,统一和开放的轨距有助于工业繁荣,也促使竞争者激增 – 在1920年的时候,美国还有186个主要铁路运输公司,但是它们中最强大的一个最终吞并了其他的,所以到今天只剩下了7家 – 一个管理调控的寡头。再拿电话来说,交换机的发明是另一项开放标准的例子,它使得网络之间可以连接。当原先属AT&T母公司的电话专利在1894 年过期后,超过6000家独立电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截至1939年,AT&T掌控了美国几乎全部的长途线路,以及将近4/5的电话 机。 再举一个电力方面的例子,早在1900年,交流电标准发布以来,成千上万的小型电力公司合并成了大型的控股公司。截至1920年末,其中的16家贡献了全 美发电量的75%。

事实上,在高度网络化的市场(如:网上世界),垄断更有可能发生。网络效应的黑暗面在于:富的变得更富。梅特卡夫(Metcalfe)定律(网络的价值增长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缔造了赢家通吃市场,第二与第一间的差距通常很大,且呈继续扩大态势。

那 是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万维网没有在十年前就被垄断?因为那时它正处于青春期,仍在不断壮大的用户数驱动下快速创新,这些用户可是总在寻求新鲜玩意 儿的。但,网络驱动下的统治是短暂的。Friendster(2002年成立的全球最大社交网站之一,但之后在美国很快就失去了优势)在社交网络发展初期 迅速壮大,多变的消费者热衷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发现一个新鲜出炉的服务就会转移阵地,就像之前抛弃SixDegrees.com一样。在万维网早期不断膨 胀的世界中,AOL(美国在线)那围墙内的花园无法与墙外的世界竞争,因此,围墙倒塌了。

但是,万维网如今已经18岁了。到达了它的成年期。一代人在浏览器前成长起来。对新世界的探索已经转变成了寻常的商业行为。万维网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使用那些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服务。随着对现状熟悉度的增长,我们探索的欲望反而减缓了。

归 咎于人性。尽管在意识上推崇开放,最终我们却更偏爱捷径。我们会为便利和可靠性买单。这也是为什么iTunes能在随处都有免费歌曲的情况下仍能以99美 分的价格卖歌的原因。当你年少的时候,你的时间比金钱更多,因此去LimeWire淘换免费软件还是值得麻烦一下的。而当你更大一些,你的金钱比时间更 多。iTunes的收费对于能够简单获取所需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代价。脸谱网(Facebook)更多的融入你的生活,你也就变得更宅。人为的稀缺性是追 逐利润的天然目标。

第 一代互联网与现在的万维网具有相似之处。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将主导未来日渐明晰,就出现了两大交战阵营。其中之一就是电信服务商(telcos), 年轻网络的生猛数据通过它们的电缆传送。这些公司说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协议(所有都是不可控制的路由以及需要再次传输的丢失的信息包)是垂死挣扎。 消费者需要的是“智能”网络,可以(花一些钱)找到合适的路径,提供适当的宽带,以便不中断传送。只有网络所有人才可以在合适的地点建立智能。那么,互联 网就成了由世界上的电话电报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这很大程度上与在其之前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相似。战斗口号就是“服务质量”。因为只有电信服务 商才可以提供,只要消费者有需要,电信服务商就会赢。

反对阵营反驳说这是“哑巴”网 络。持这一论点的人声称,不需要把控制权割让给电信服务商,由它们来控制数据传输途径,只需要把网络当做哑巴管道,由传输协议/因特网协议(TCP /IP)来找到路由。那多传输几次,或者都延迟了那又怎样。只要保持建立更多的容量——“超强宽带”——那就什么都不缺了。

互 联网本身的潜在优势早已胜出。我们只要盯着YouTube视频的旋转缓冲磁盘就可以,而不用接受康斯卡特/谷歌的高质宽带处理,这最终要付更多的钱,显 然;是浮士德式的交易。除了一些公司网络以外,哑巴管道才是这个世界从电信服务商那里获得的服务。公开市场具有创新优势,优于封闭系统的有限性能优势。

但 是万维网就是不同的东西。市场已经表明:当运行基于网络之上的应用程序,消费者开始选择服务质量。我们想让(TweetDeck)来组织推特预定信息,因 为这要比上推特网页更便捷。汽车内,运行电话上的谷歌地图手机应用程序要比用笔记本电脑上谷歌地图网站方便。阅读书籍,人们宁愿躺着用Kindle或 iPad应用程序,也不愿趴在电脑前用浏览器看。

在应用层面,开放式互联网一直都存 在于想象之中。这仅仅是因为我们把万维网与网络混为一谈而有所不知。机器对机器通讯——iPhone应用程序与推特的应用编程接口(APIs)进行联系 ——都与控制有关。每一个应用编程接口都附带服务协议。推特,亚马逊,谷歌以及任何其他公司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控制应用。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新式的服务质 量:只需有缓存内容与局域代码就可以运作的自定义应用程序。你每次拿起iPhone应用程序代替网页,你就在用指尖投票:感受好的体验值得付钱,要付现 金,要么就是默许非万维网标准。

媒体世界已经从广告支持的免费内容向免费增值模式转 变:用免费的样本为付费服务做营销,重点在于附加收费部分。而互联网中,关键内容分类中的平均CPM(广告千人成本),比方说新闻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因 为用户生成的页面在Facebook和其他网站泛滥成灾。假设一旦市场成熟,大公司将能扭转虚拟资金的空洞化趋势,并将其转化为数字零头。可悲的是,网络 上的大多数案例都没有实现这一点,放眼望去终点也看不到曙光。因此富媒体平台朝程序模式的转变。以IPAD为例,它就是用有限的免费内容来拉动订阅收 入。(去看看《连线》杂志新出的超酷iPad版!)。

互 联网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将商业空间隔离开来。无拘无束互联网的捍卫者将希望放在了HTML5上:最新版的构建网络编码,提供程序般的灵活性,并以开放的模式 满足服务质量的愿望。如果标准网络浏览器可以像应用程序一般,提供iPad用户想要的清爽界面和无缝交互,那么用户可能会抵制付费、封闭和专有的趋势。但 是,封闭平台后面的商业力量都很强大,而且越来越强大。普遍认为这是一场数字前沿的灵魂之战。

吉 特仁认为,具有完全包容性,完全开放的互联网的终结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是有“生殖能力”的开放标准和服务的损失:可以让人们找到这些标准和服务的新使用方 法。“作为服务的系留设备和软件的前景,”他警告说,“只需对代码或服务提供商要求进行技术上的小小调整,就能实现进行大规模的监控。”

不 过吉特仁设想中的哪个互联网新兴事物不是暗淡的呢?只是对数字经济中商业内容方面的未来了。电子商务继续在互联网上茁壮成长,作为信息资源没有哪个公司会 把自己的网站关闭。更重要的是,当今互联网的伟大美德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的非商业性。在对等生产下的完全开放互联网,或者称之为“有生殖能力”互联网中,每 个人都可以自由创造他们想要的东西。它仍在继续蓬勃发展,并由非货币化的激励表达形式,如注意力、名誉等一些内容驱使。但是,互联网作为最终的数字传输版 的营销市场的观念现在还是令人怀疑。

互 联网是真正的革命,跟电的发现同样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继续发展。自从互联网从桌上转移到了口袋里,网络的性质就已发生了变化。当年开放网络令人欣喜 若狂的混乱如同青少年时期,受到了摸索着进入新世界的工业巨头们的资助。现在他们正在做的就是企业家做擅长的:寻找瓶颈。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喜欢这样。

《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anderson@wired.com)曾在02年第18期刊物上写过新工业革命方面的文章。

原因在市场

混乱不符合商业模式。一种新的媒体巨头形式正在为数字世界建造秩序——包括利润。
迈克尔·沃尔夫

去 年发生了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如果你认为后苏维埃式的金融是可笑的——俄罗斯投资家尤里 米尔纳(Yuri Milner)一点一点地积攒出了互联网上最有价值之一的股份——他购买了Facebook10%的股票。他廉价抛售了传统的美国风投——以克莱纳 (Kleiner)和红杉投资为代表,在过去通过对特定行业进行前期投资以获取丰厚回报利润。米尔纳没有将资金投向比风投公司更好的项目,他通过不同的视 角看待这个世界。传统的风投通常投资一系列的网站,期待他们其中的一些可以获得成功——万维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宽而不深,依赖于和其他多个网站之 间的连接,而非独立自主的单个个体。这个俄罗斯人则采用完全不同的战略模式,他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不仅是因为Facebook和其他的网站 都不同,米尔纳说道,拥有5亿个用户的Facebook“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网站,大到根本不能用网站来定义它了。”。

根 据一家网络分析公司的报告,在激烈的竞争下,最热门的十大网站在2001年获得了美国31%的浏览量,到2006年比重增长为40%,而2010年这个数 值则接近75%。“大网站将小网站的流量都吃掉了,”,米尔纳说道,“从理论上说,你可以通过一些十分成功的人士来控制几亿人。你可以迅速成为巨头,这可 以满足那些强人们的控制欲。”

米 尔纳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传统的媒体大亨,而不是一个网络企业家。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真的渐渐远离开放的万维网,至少从一部分程度上要归因于那些商 人们的控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全有或全无”的传统媒体模式而非“大家都能分一杯羹”的万维网乌托邦。这不仅仅是自然演进成熟,而更是多种渠道竞争思维的 结果——其实已经舍弃了网络的道德规范、技术和商业模式。万维网的控制正是师从于垂直整合、自顶向下的媒体世界,只存留一些对于自然的再思考和互联网的使 用。

这种发展——一种封建和公司中都存在的熟悉历史进程,弱肉强食以更优化资源、组 织和效率——也许将对平等的、可渗透的、低门槛进入的互联网时代带来猛烈的冲击。最终,互联网将成为征战求胜的战场——不仅是新闻和音乐,还包括像 AOL(译者:美国一家互联网通讯公司)和Prodigy(译者:美国一家电信公司)这样任何基于某种概念的公司都将可以毁灭万维网的灵活和自由。

真 实情况是:网页总是具备双面性。一方面,它意味着商业现状以及传统权利结构的崩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不断的权利斗争,许多公司构建自己的策略,试图控 制所有或大部分TCP/IP能涉及的范围。Netscape试图占据主页,亚马逊试图称霸零售业;雅虎,则希望占领网页导航。

Google 是这一进程的终结:它能够代表开放式系以及分层架构,然而伴随高超的讽刺和战略上的辉煌,它发展到到几乎完全控制了这种开放。难以想像其他行业里存在如此 彻底臣服于一家的现象。在Google模型中,有一个影片经销商的模块,他还拥有全部的电影院。 Google,通过对流量和销售(广告)的管理,建立了一种环境,在这样的状况下,任何其他从事传统网页运营的公司都不可能超越Google,它们甚至对 Google不具备竞争性。Google俨然是世界上最广泛的分布式系统帝国的统治者,就像罗马皇帝。

据 一份有关阐述网页的分析报告,在互动广告局主席Randall Rothenberg的描述中,由于“一批想要拥有全世界的自大狂们”的驱使,几乎是必然的,其中的一些开始把复制Google的成功当作他们基本商业挑 战。由于Google对网页的支配性地位,意味着他们只能建立另类的网页。

打 开Facebook, 这个站点起始于一个免费但封闭的系统。它不仅需要注册,还要求提供合适的电子邮件地址(从开始的大学,到后来的不限学校)。它禁止Google从服务器上 进行搜索。自它从2006年向公众开放以来,它的俱乐部性质的,仪式性的,严格调控的基金会就已经存在了。它的亮点在于这事一个封闭系统。实际 上,Facebook对信息和关系的组织,在一个显著的短期内,成了网页上的最后一块阵地 — 一个简单的,更容易上瘾的地方。公司邀请开发者开发出专用于Facebook的游戏和应用,从而把这个站点打造成一个成熟的平台。然后在某个临界点,不仅 取决于注册用户的数量,还有他们花费的时间,习惯以及忠诚度,Facebook成了与网页平行的另一番世界。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可以说是更加充实和有 趣,消耗了我们以前漫不经心地在各个站点之间切换的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Facebook的建立者马克·扎克伯格拥有清晰的远见:开发者们在他的公司所 拥有和控制的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将永远附属于平台自身。也就是说,忽然地,不是一次基础转换,也不是一次特殊的权利集中,无数企业的网页就由于一个有远见的 模块而变得失色,它在任何方面,包括严格标准,高级设计,集中控制都是彻底的典范,而网页不是。

努 力奋斗,就像扎克伯格不是仅有的想要推翻Google的开放网页模型的人。内容服务公司,它们依靠广告支撑建立和发布自己的产品,似乎对于在网上这么做的 能力失去了信心。网页是工程师们开发的,不是编辑们。所以没有人会过分关心这一事实:采用HTML构建的网站——在线媒体和设计的最先进形式——正变成一 种水平极差的广告媒体。

在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读者份额的增长,这一点被掩盖了,其次是不断增长的广告美元的份额,直到大约2年前,事情开始放缓。读者持续以较快的速率增长—— 我们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约35%是在网页上 — 但广告收入没有跟上步伐。在线广告已经上升到约14%的广告支出,但已经开始趋于平稳。(相反地,电视–同样占据我们35%的媒体时间,却获得了近 40%的广告收益)。

更重要的是,有另外的使人清醒却矛盾的事实:网上消费者一直比线下消费者明显更缺乏价值。有段时间,这被认为是无法避免的合理精简:因为网上所有东西都能被追踪到,广告商不用再为发展新受众而付费。你理应为了所得到的东西而付出。

然 而,不幸的是,你得到的并不多。广告点击率显示:消费者并未被广告打动多少。(全球知名的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 16%的用户曾经点击过广告,8%的用户占所有点击次数的85%)。万维网可能随处产生一些广告,但你得聚合上百万的广告才能赚到钱(这是谷歌才能做到的 事儿,基本上除了它没别人能做到了)。而且万维网近乎顽固地抵制品牌打造所需的那种系统化、协同化的专注——那最重要的,或者说至少最赚钱的,媒体的功 能。

更 重要的是,这种媒介渲染使本可将混乱状态转变为有效销售工具的市场营销人员和机构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就是这同样的营销人员和专业销售人士创造了在电视 和电台运作良好的广告模式(多种多样的节目,30秒插播广告,肥皂剧)。比如说,通过使节目内容与席卷全国的广告相匹配而塑造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巨头WPP 及其巨大的营销公司网络,它可能仍然占据谷歌利润的很大份额,但在使用谷歌AdWords和AdSense项目的个人销售者的巨大数字面前,它也不免黯然 失色了。

专 业售货员和推销商相对缺乏感染力的恶果在于——如果你愿意驱动市场的民主化——在网上营销时不懂得采用其他媒介中微妙、狡猾和支配的方法。1994年创作 的失败横幅广告(事实上是本杂志的创始人制作的)——从未被任何营销市场中的人们所喜欢——却依然是网上图片广告的基础。

然后是受众。

从 某种不怎么被承认的层次上说,万维网的受众,无论怎样衡量,都不过是骗子。大约有60%的人从搜索引擎中找到网站,而大部分的搜索引擎都运行着搜索引擎优 化算法(SEO)——一种谷歌根绝热门搜索项来排列顶部搜索结果的算法。换种说法,很大一部分的人被驱赶向某个随机的链接,而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 访问这些网站——或者,甚至,他们在访问什么网站。他们和那些忠实受众完全不同,而后者是你期望通过长时间的信息灌输来培养的。

网 上受众人群前所未有地增长,让广告商花费越来越少的钱来接触他们。这反过来意味着垃圾目录提供商的繁荣——例如Demand Media(译者:一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它的业务比较庞杂,包括域名注册、内容广告交易等。它的一个主要业务是,它有包括65个社会化媒体组成的网站 群。)——他们认为在网上赚钱的唯一办法是在目录上少花点时间,而把精力放在那些愿意掏钱的登广告者身上。这让网上目录更加贬值,让访问者更加没有价值, 而且进一步缩小这个媒介的可信度。

尽管面临着这样的下降趋势,但是绝望中依然带有一 线生机。可是随之而来是经济衰退,于是市场一片恐慌。最终,经过多年的试验,目录公司以烦恼结局:这种网站无法成功。它再也无法获得利润。于是他们开始寻 找一种新的模式,在不会损害网络价值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的能量。终于他们扎到了斯蒂夫 乔布斯(Steve Jobs)——传说中掌握了新模式的人——他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平板设备。

现 在,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万维网在将自身转变为成熟媒体形式时所缺乏的是一个完全了解媒体的人。同样地,在媒体方面,同样缺少一个对技术完全了解的人。这已 经是一个根本上的令人心痛的断层:没有目录和系统、经验和功能的伟大整合——没有一个聪明、敏锐、有谋略的总体设计可以让受众、制造商和营销人员共存。

乔 布斯完全填补这个空白。其他的技术专家已经明显去操纵真实的媒体企业了 并将自己视为系统租贷人和第三方服务商,经常小心翼翼的参与到任何内容中去。(举例来说,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就坚持谷歌不是内容业务公司。)另 一方面,乔布斯,在过去的一个时代开创了两个最成功的媒体生意:内容分销软件iTune和动画电影制作公司皮克斯。2006年在将皮克斯出售给迪斯尼后, 乔布斯成为世界上最大传统媒体集团的最大个人股东之一:乔布斯的大部分个人财富都在他持有的传统媒体股份中。

事 实上,乔布斯通过iTunes使他与传统媒体结盟,而谷歌一直拒绝这么做。在谷歌的开放和分布式模式中,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几乎任何网站刊登广告,谷歌从 中提成,所获的利润是暴利。苹果与之相反,任何人购买电影或歌曲它都能得到提成,它的利益与传统内容提供商是一致的。(这是,当然,一个复杂的结盟,因为 在每一次交易中,苹果很快在关系中占据主导。)

乔布斯关于媒体未来的论调,他支持 iPad的视角与媒体的过去非常相似,因此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在这种情况下,乔布斯成了走出演播室系统的大亨。尽管也许谷歌控制着流量和销售,但苹果控制 内容本身。事实上,苹果保留了所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绝对审批权。苹果公司控制着外观、感觉和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控制着内容分发系统(iTunes) 和设备(iPod、iPhone和iPad),通过它们消费内容。

自从商业化互联网 初露曙光,技术就让内容黯然失色了。新的商业模式是设法让内容,也就是曾经的产品,盖过技术。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正尝试像传统的媒体大亨一样这么做,微调其 产品的各个方面,提供更多设计好的,有指导方向和改进过的经验。激动人心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正不断涌现,比如说Spotify,大热的预播放流媒体音乐服 务;还有Netflix,让使用者直接传输电脑到他们的电脑屏幕上;蓝光播放器或Xbox 360也在把我们拉出网络。我们正在回归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一个我们追逐音乐和电影变革作用的世界,而不是被互联网的变革作用短暂挑逗(相对而言)的 世界。

经过长途旅行,我们可能在回家的路上。

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burnrate.com)是《连线》杂志的新任特约编辑。他也是《名利场》的专栏作家,以及新闻聚合网站Newser的创始人。

英文原文
译言科技 翻译 感谢译者caiwei、asfallen、athena_nana、lionbang、foxhidden对本文的贡献。


macd11.com 和 丁火甲木庚金 公众号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喜欢 (0)
[sp91@qq.com]
分享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